没争议,这就是年度梦幻联动。
昨晚,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唤回了一位“老朋友”:
素衫鹤氅,拂尘轻摇,莲冠上那枚标志性的子午簪,风姿依旧。
当年的司丞,今年的道长。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的荔枝》,这种重逢当然不是粉丝专属的,更不是漫威式的同框营销。
漫威,学不来。
这是好故事被精心嵌进历史后迸发的火花,它是迷人的——
历史的可能性。
《荔枝》上线天,连续登顶腾讯热度日冠、全网收视榜日冠,一路追剧的Sir总想再写点什么。《长安十二时辰》与《长安的荔枝》,区别何在?
前者是盛世繁华,后者是精打细算。
《荔枝》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李善德,穷,且穷得你感同身受。上林署的李善德,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员,每月逢禄折算下来,十贯出头。实际上,因铜料短缺等问题,隋唐时期的一贯,大多是文(到了宋代,则更“缺斤少两”到了文)。因为唐朝的官吏俸禄制度,包括了禄米、货币和职田等多种形式。据《中国财政史》,唐从九品下的小官员,每月到手的货币,只有文约两贯钱。每年禄米是石,职分田2顷,另外还有仆役额度可折钱并入月俸。这点钱,要养一家老小,交“房租”,攒“首付”,难上加难。偏偏让这个捉襟见肘的穷光蛋,去负责最烧钱的国家级工程。最终能抵达长安的,不过是两坛十来颗,如果按照颗来算。
《荔枝》中,李善德借贯,每月利息4分,两年还清,本利结算共贯。一旦对方还不上钱,出借方便会吞并对方的房产土地,还会强迫借贷者及其家人以身抵债。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就有大量关于“典身”“质身”的借贷契约。
出借人想坑李善德,结果没逃出这位明算科出身的法眼。这一情节,除了突出借贷的狡猾,也是为了引出一大关键点: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代敕书用黄纸书写,若需更正,则以黄纸覆盖修改,所谓“贴黄”。为了贴黄有效,还需要在押缝钤印,证明并非是私人改动。所以在寺庙贴黄之后,李善德还极为仔细地在缝隙处按上手印,以免对方做手脚。
剧中十七娘提到的平康坊,以及李善德新买的房子,到底在哪呢?长安城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分为三重城结构,宫城(政治核心)、皇城(行政中枢)与外城郭(居民和商业区)。李善德租住的房子在长寿坊,离办公地皇城近一些,房价自然也高些。所以他把目光投向归义坊,长安城左下角的偏远处,走去皇城上班得小半个时辰。“这一次购置宅第,可以说是李善德多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举动。他人到中年,他觉得自己有权憧憬一下生活。”
炖羊尾、酸枣糕、蒸藕玉井饭、切好的鱼脍,旁边搁着橘皮和熟栗子肉捣成的蘸料。
《长安十二时辰》中何执政有一句:穿对了皮,才知道你是谁。圆领袍、六合靴、幞头。
是唐朝的男士三件套,从皇上到庶民之间的常规服饰。
紫色,最高品级,仅限三品及以上的官员穿着,象征着权力与尊贵。红色,又名绯色,有深浅之分,四品深绯、五品浅绯,佩戴金带。青色是最低品级,八品深青、九品浅青,佩戴鍮石带(黄铜带)。那句著名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便是基层公务员白乐天同志的沉痛感怀。《荔枝》的服化道,可谓是“流动的唐代博物馆”,其中不少具有真实原型。他那身翻领联珠马纹锦袍,衣上马纹的真实原型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纳墓群,目前收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或比如,何刺史红色半臂上的对鹿纹,是唐代常见的丝绸纹样。外披,浅青大宝花锦披袄,参照保存在日本正仓院的唐朝大宝花锦,这是存世尺寸最大的唐代宝花锦。剧中服装的设计与还原,除了讲求“美”,也讲求实际。同样是农历二、三月,北方官员披袄、戴暖耳御寒,南方官员穿着半臂、露出胳膊散热。在筹备过程,导演曹盾便提醒,岭南与长安应该有“时尚的滞后性”。长安,天子脚下,时尚之都;岭南,南蛮之地,对京都时尚的反应速度相对迟缓。岭南女装则相对收敛,发型上还停留在稍早数年至开元末的发式上。
放在古代来说,这叫“蓄甲”,留长指甲并佩戴护甲套。唐朝时期的沉船“黑水号”上,便有这种吸管杯,如今收藏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他所跳的,叫“胡旋舞”,起源于西亚,开元时期传入中原,在长安颇为流行。舞蹈以急速旋转为核心,舞者需立于波斯风格小圆毯上“纵横腾踏,双足不离毯”。太真,指的便是杨玉环,禄山,则是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剧中胡旋舞的出现,不仅是大唐文化的一种显现,也是对大唐历史的一种暗示。人人都顾着在繁荣盛世里转花了眼,却不知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郑平安有急事找何刺史的时候,何刺史也全然陶醉于斗鸡之中。为了助兴,何刺史的跟班赵掌书,还抑扬顿挫地吟诵了一首《斗鸡诗》。“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东城老夫传》,作于唐朝,借一个“神鸡童”的故事,写唐朝的政治腐败、由盛转衰。
不过,剧中对悲剧历史的暗示,是藏在浓厚荒诞的喜剧风格中。曹盾外婆就会带着几分庄重、几分玩笑,为献身的鸡念上一段“祭文”。那句“呜呼哀哉,拿碟盐来”,是传统文化中,最少见的幽默感。
所以当李善德离开长安的时候,好友杜子美、韩洄也免不了俗套,给他折柳送别。
左手在右手上,握紧右手大拇指的同时,小指指向右手腕。
其名为“竹夫人”,也称青奴、竹奴,是古代民间的“凉宝宝”。用竹编成长笼,或取整段毛竹,中间通空,周围有孔,可以通风,用来抱着或者当枕头,借此取凉。唐代名叫“竹夹膝”,至宋代始称“竹夫人”,源自苏东坡的一首诗《送竹几与谢秀才》:
掌柜的说,不巧,少了一样,玉竹,但也巧,可以用沙参替代。剧中的模样,应该是南沙参,去湿热,正好对应郑平安的热火攻心。
荔枝、糯米鸡、烤竹鼠、烤蚕蛹、烤蚂蚱、鱼片粥……地道又特色。(尽管有几道你不太理解)。饮食的细节化,不仅反应南北水土的不同,也是反映社会阶层的一张晴雨表。缺衣少食还欠债的峒人,只能将有毒的辣蒿,视为山珍美味。
虽说是《长安的荔枝》,但大部分篇幅,都发生在岭南。不夸张地说,这是市面上少有的、反映古代岭南风情的古装剧了。不仅有服饰装扮、饮食习惯,还将常被忽略的少数民族群体,推到大众眼前。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曾作诗《柳州峒氓》,是少有地反映峒人民俗的诗作。
不过还是有许多观众不解,这林邑奴到底是什么?林邑到底在哪里?据《新唐书》记载:“环王,本林邑也,一曰占不劳,亦曰占婆。直交州南,海行三千里。”林邑是如今越南中部的一个地区,与岭南地带隔着一片海。所以在片头小故事中,阿荔有一个海上死里逃生的场景。林邑奴,便是从林邑偷渡到大唐的人,他们被购买后当仆役使唤,地位极低,惨过当狗。
在集中,易烊千玺饰演的长源,来到了天宝十三年的大唐。故事借他之口,点出了整部剧的核心:李善德与大唐的未来。
同样是曹盾出品,《长安十二时辰》和《长安的荔枝》镜头质感和表达,变了不少。它从朱楼之上,画着唐妆的歌姬开始。
唱的,还是李太白新作。
最终,官员登楼宣布西市开市,为庆上元节长安取消宵禁。怕那之前发自内心崇拜并依附的“大唐”,扭过头来伤害他们。《十二时辰》是要放眼看尽长安的繁华,《荔枝》则要拍出这繁华尽头的隐隐雷鸣、暴雨将至。也因此在《荔枝》中,镜头扫过的,多是寻常巷陌,市井人家,山野农民。我相信,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
——《显微镜下的大明》
相比起《荔枝》的原著,剧版出现了更多、更细的“神经末梢”:家道中落的官宦子弟郑平安、被赋税徭役所困的荔枝农民、生死全被官员掌控的海上胡商、被冤枉差点枉死的普通士兵……比起原著的单视角审视一套体制,剧集选择去铺开荒谬背后,真正生动的生存图景。但Sir这次恰恰忍不住留意这些,鲜有史料记载、但逃不过大时代倾轧的“小水滴”。这,或许是《荔枝》最令Sir着迷的地方。
但好的故事,可以让他们从统计数据里“活”过来,让你听到他们的呼吸,并让你惊叹,原来我们的呼吸如此同频。
编辑助理:一只狗的生活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