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梦工厂玩具战场电影1国语(噩梦工厂之玩具战场电影完整版)
记得小时候特别流行一些碟片,尤其是父母单位里总会有一两个走在时尚前端的人,互相传递一些电影,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恐怖片”。一直到高中,每当学校里举办跨年夜活动,到了大半夜,男生们都会拿出恐怖片,吓得所有女生都不敢睁眼。
因为儿时看过一两个香港的恐怖片,导致我多年不敢起夜上厕所。人类对鬼神和未知的恐惧是天生的,但长大之后,对于恐怖电影虽然害怕,却会忍不住想看,甚至特地挑选午夜时分,关上灯营造氛围。
自电影成为一门新兴艺术以来,在各种类型片中,恐怖片要算是最为独特的一个品种了。尽管有论者不无理由地认为它是“电影怪胎”。但如果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就不能不承认恐怖片早已作为类型片种之一,成为电影发展史中无法抹去的一页并且是为各国民众所喜爱的通俗电影样式。高度商业化使恐怖片很早登上西方影坛。其历史,可说贯穿一部世界电影史。
最早的一部恐怖片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年由乔治·梅里爱拍摄的3分钟短片《魔鬼庄园》,虽然只有3 分钟,梅里爱却为影史贡献了几个首创的骇人画面,包括蝙蝠变身莫菲斯特、恶魔召唤骸,幽灵等,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拉开了恐怖片发展的序幕。
西方人早在默片时代,就摄制了不少恐怖片。其中以好莱坞为最,并于二十年代左右在好莱坞形成类型片种。年第一部只有分钟的恐怖片《弗兰肯斯坦》,此时德国表现主义的影片风格影响着全世界,默片的无声和黑白效果为恐怖片营造了一种氛围。而年德国舞台剧演员保罗·韦格纳出演的《无魂人》,是第一部有影响的恐怖片,随后,恐怖片在美国兴起。
被影评家视为具有经典意义的恐怖片,当推 年美国环球公司出品,由詹姆斯·沃尔执导的《弗兰肯斯坦》(又译作《科学怪人》)该片系根据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高德温·雪莱(~)于 年所写的同名科恐怖小说改编拍摄内容为:性格古怪的医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博士,一心研究人的生死之谜,用零碎尸体缝合成人造人,但这形象丑陋、力大无比的科学怪人,不通人性,出世后即成四处杀人的恶魔,使得弗兰肯斯坦不得不设法将其烧死。通过这故事,表现了失控的科学研究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思想。
较早问世的著名恐怖片,还有 年由德国名导演茂瑙拍的《诺斯费拉图》(又译《吸血鬼》)描写吸血鬼诺斯费拉为了占有美女艾伦,传播癌疫,又施展魔法,把整个城市折腾得人人恐惧,艾伦为了挽救全城,自我牺牲,设计战胜吸血鬼。该片剧作立意主旨,是用吸血鬼和瘟疫,暗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现实并抨击法西斯主义。
一般说来,以上述这类影片为代表的恐怖片,除剧情故事提供了恐怖效果。在相当程度上,还是靠主要人物狰狞可怕的造型形象,予观众视觉感官刺激而形成恐怖效果的。正因如此,所以长期来,一些电影美学家称这类忍怖片为“电影怪胎”。
世纪年代初,小朗·钱尼克劳德·雷恩斯以及贝拉·卢西主演的《狼人》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人,不过仅限于美国这样远离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国家。处于战争风暴核心的欧洲笼罩在死亡之下,满目疮痍,残酷黑暗的现实让那些虚构出来的恐怖电影没有任何吸引力。在北美,公众接触到唯一关于战争的画面就是同盟军如何横扫纳粹的军队,但是真正的残杀正在别处发生,每天都有在战争中死亡的人,远离战场的人们只能焦急地通过媒体新闻得知亲朋好友是生是死。恐怖电影通过虚构,让公众得以将这种无形的恐惧具化。因此,战争一结束,公众的焦虑随之消失,恐怖电影业也日薄西山。剧作家柯特·西奥德梅克曾说过:“战争结束之日便是恐怖电影业到头之时。”
世五六十年代,身处战中的人们生活在全球核战争影下,面对的是未知且无尽的敌人,四处弥漫的焦虑情绪使恐怖电影业得到重生。年上映的电影《天外魔花》中,从天而降的外星飞船无疑在暗示当时美国人对于所谓“红色威胁”以及对核武器造成的伤害的恐惧。
世纪年代中期,恐怖电影重新开始吸引房,早期恐怖电影主旨在于引起恐惧情绪,并未对谋杀虐待以及血腥场面进行详细描画。在年之后的恐怖电影中,血腥场面所占的比例等同于甚至超过了恐惧的场面。时至今日,在一些恐怖主义的影响下,那些血肉飞的恐怖电影更加受欢迎,一种被称做“极限恐怖”的电影类型诞生了。前些年非常红火的电影《电锯惊魂》系列构成了一个新兴流派的恐怖电影一一喷溅系。这种电影往往充斥着对屠杀、虐待以及无穷尽血腥的描绘。
与此同时,亚洲恐怖也开始发展起来,以日韩电影为代表。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恐怖片已经在电影市场中占据了不俗的票房份额,尤以美、日、韩、泰、中恐怖片的发展较为兴盛。然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美、日、韩、泰、中恐怖片也呈现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泰、中主要信仰佛教,相信因果报应;韩国重伦理;美国相信英雄学说、鬼怪说,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日本则侧重“御灵”说。
日本第一部恐怖类影片《闪电强盗》拍摄于 年,随之,恐怖类型片也开始迈开脚步。日本现存最早的恐怖电影诞生于年的《赏红叶》,主要讲述日本一位千金小姐从高贵优雅的美少女变成凶神恶煞的女鬼的故事,奠定了日本恐怖片的基础。在早期的旧剧影片中,神怪片是最主要的品种。
日本恐怖片从传统日本文化的巅峰一一能和歌舞伎中获得故事及表现形式上的灵感,使自身有了不一样的诡异与美感。
“能”是一种日本古典歌舞剧,产生于 世纪中叶,特点是面具的运用和风格化的表演,并将舞蹈、音乐、唱词三者有机结合。能的主题包括爱、妒忌、复仇、武士精神等。
“歌舞伎”兴盛于江户文化与艺术的巅峰时期,即世纪,它的故事和风格都借鉴了能的特色,并发展为半舞蹈、半表演的戏剧形式。歌舞伎拥有华丽的妆容、丰富的舞台效果和名演员的表演,将这几方面综合起来,便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视觉奇观。歌舞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时代剧,以武士社会为背景,反映历史故事、百姓生活,另一类是世态剧,反映町人阶级的人情冷暖。
能剧和歌舞伎的发展为日本恐怖片奠定了基础,像《午夜凶铃》《咒怨》等都运用了这些最传统的文化形式。
相比而言,韩国恐怖片则和日本的大有区别 。韩国恐怖片发展是源于韩国民众对政治、社会受压抑的不满情绪。 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 年夏季其本土掀起一阵恐怖电影的热潮,被认为是当时国民压抑情绪的释放。年,三部最佳电影《蔷花红莲传》《单身贵族》《女高怪谈:狐狸阶梯》(以下简称《狐狸阶梯》) 中有两部都是恐怖片,获得海内外一致好评,《蔷花红莲传》更是被美国买到版权翻拍。
韩国恐怖片比较“亲美”,大用血浆,电影中充斥着死亡的艺术和暴力美学,线索繁多,逻辑清晰,这类电影最重要的不是去医治心理的创伤,而是将造成心理创伤的过程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手段展现出来。
我们再来说说中国的恐怖片,这类电影一直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中国的第一部恐怖电影,一说是 年黎北海拍摄的《庄子试妻》,还有有一说是张石川导演的《无常鬼》()。《庄子试妻》取材自粤剧《庄周蝴蝶梦》中“扇坟”一段。黎北海在拍摄时,使用停机再拍的方法表现神怪色彩,堪称中国电影恐怖元素的最早探索。而出自张石川之手的《无常鬼》()中有无赖假扮无常鬼吓人,欲拦轿劫财的场景。
同年,中国电影片目中还有一部标题惊人的短片——《杀子报》。该片的原始影像已经散失,但是通过对其所改编的同名戏曲原著的探究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恐怖元素:偷情、杀子、碎尸灭迹。因为剧目中包含浓烈的恐怖凶杀色彩,从当时到现在,它都极具争议。一方面,抗议的声音始终存在,旧时戏曲界流行一句俗话“南通不演《杀子报》,如皋不演《董小宛》”。而新中国成立后,该剧目被明令禁演。另一方面,在大部分地方的戏曲舞台上,该剧目却普及到惊人的程度,几乎被所有的剧种改编上演过。
年,张石川、管海峰创作的作为短片向长片过渡的《黑籍冤魂》,虽然没有渲染恐怖场面,但是充斥剧中的死亡情节也足以让观众感受到一丝惊恐的战栗。
可以说,在这一特定年代里,被称为“低级无聊”的作品中,已经蕴含着电影这一新发明中最能吸引观众的神秘噱头。这一时期出现的恐怖片,除了与中国的文艺传统以及当时的时事紧密相连外,更多的是电影商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即满足观众对于视觉奇观的渴求,进而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世纪年代,好莱坞恐怖片如《钟楼怪人》《歌剧魅影》等引入中国,风靡一时,抢占了国内电影市场份额。中国电影人不甘示弱,在借鉴国外恐怖片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创作出了一系列恐怖片。如长故事片《阎瑞生》(),《红粉》()等。
《阎瑞生》改编自当时一出由社会新闻改编的文明戏:年,因赌马失败导致破产的洋行买办阎瑞生为谋财,对当时红极一时的妓女王莲英痛下杀手,成为轰动沪上的重磅新闻。
如果说《阎瑞生》是在社会现实和影像恐怖之间谋求一种微妙的平衡,那么《红粉骷髅》就是赤裸裸地打出了恐怖的招牌。该片的拍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美国多集侦探武打片在中国的流行,片中恐怖元素的制造和运用受到其影响。
世纪年代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及其对电影界的渗透为中国恐怖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的“黑幕狭邪”深深影响了中国恐怖片,催生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恐怖片创作高峰。其代表作品是《张欣生》( 张石川,)《马介甫》《乌盆记》()、《唐皇游地府》等。
从这些电影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当时的中式恐怖片取材大多来自古典怪志小说中,把民间对阴曹地府或鬼神阎罗的想象具化,这与西方“喷溅”有明显差别。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中国恐怖电影史乃至中国电影史都无法绕开的人物一马徐维邦。 年,《歌剧魅影》公映后不久,马徐维邦从明星公司跳槽到朗华公司,编导并主演自己的处女作《情场怪人》。该片讲述一段错综复杂带有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马徐维邦扮演一位爱情的福音使者,也就是情场怪人老仆刘安。为了体现怪人的“怪”,马徐维邦模仿“千面人”郎却乃的化妆术,为自己设计怪人造型。但马徐维邦的处心积虑并未收到奇效,由于化妆术的粗陋,观众早就看出了怪人真相。即便如此,它仍不失为中国电影人对恐怖片的一次自觉的、有价值的尝试。
抗日战争爆发后,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抗战主题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年联华出品的集锦式影片《联华交响曲》中,也可窥见恐怖片的元素,如其中的《春闺梦断》通过“噩梦”的形式表现了恶魔形象,用梦的形态使恐怖场景合理化、合法化,这种方法具有重大的范本意义,为坚决反对封建迷信的当下中国的恐怖片创作提供了一种“安全模式”。
年,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可以称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电影。影片讲述了剧团演员宋丹萍和地主之女李晓霞的凄美爱情故事。在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影片多处加入了影射甚至直接宣扬抗日的内容。在战争山雨欲来的危急时刻,该片却场场爆满,不仅是当年最卖座的国产片,而且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年月上海沦陷到 年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经历了“孤岛”时期。此时,在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恐怖片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地卷土重来。这一时期出品了众多恐怖电影作品,如《地狱探艳记》《恐怖之夜》《化身姑娘》《黑楼孤魂》等。以至于位新闻工作者在《告上海电影界书》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在抗战之前曾经担任过光荣的使命,有过辉煌的成绩的上海电影,在沦为‘孤岛’之后,却落在了妖神鬼怪公然横行的局面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没有出品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只是在诸如《古刹钟声》(年)这样的惊险反特片中安插了一些带有恐怖色彩的戏剧元素。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引入西方电影理论,商业片、娱乐片、类型片等概念逐渐浮出水面。然而,在恐怖片这一特殊类型的创作上,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仍然举步维艰。不过,中国的导演们还是创作了大量的恐怖片作品。
一年为新时期恐怖片创作的试水期,因而数量较少。其中《胭脂》虽然改编自《聊斋志异》,片中亦有凶杀、探案等刺激性的故事情节,但重在写情,而非渲染恐怖,因此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潜影》最后虽然用历史的实证主义推翻了最初神秘恐怖的“鬼影”,但片中用声、光、色营造的恐怖氛围已经足以使人感到恐惧。
一年是这一时期恐怖片创作的小高峰。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年国内电影史论界对娱乐片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年月1一7日由《当代电影》编辑部主持召开的“中国当代娱乐片研究会”集中观看了一批当年出品的娱乐片,而年“王朔现象”的出现也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十年间电影所负“道德教化”之重任的卸下,电影无须再为了教化人民的“道”而牺牲娱乐人民的“道”,这无疑也为类型片的复兴提供了天时地利之便。
在年的恐怖片中,有一部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黑楼孤魂》。这部电影虽然也用精神病院的场景作为尾声颠覆了故事主体所营造的有神论氛围,但在恐怖氛围的营造上却非常成功,特别是电影声效的制作,借鉴了日本恐怖片的制作方法,除去一部分老式的声音元素,大部分的声效即使放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具有极佳的恐怖效果。
一年是这一时期恐怖片创作的最高峰。造成这个高峰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年的一次研讨。年月日,一向注重艺术电影研究的北京电影学院与青年电影制片厂合作举办了一次研讨会,研讨主题定为“把娱乐片拍得更艺术”,“大家的讨论不再停留在“务虚’的阶段,而是试图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年香港回归,来自这个电影之都的新鲜气息扑面而来。回归后内地和香港的合作制片达到了更高的程度。年的《古镜怪谈》就是一个由内地和香港电影人联合制造的恐怖片实验品。虽然距离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恐怖片创作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在故事的叙述技巧、恐怖氛围的营造、深层主题的挖掘等方面已经有巨大进步。
网络上一直流传一句“建国后不能成精”的戏言,其实这句话本身是谣言,但在中国内地恐怖片中,的确都是众所周知的结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形,很大程度源自于与香港相比,中国大陆电影还没有实行分级制,主要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来审查影片,而大陆恐怖片审查向来以抵制神鬼迷信为主导。这很长一段时间仅是不成文的规定,而年国务院颁布的《电影审查条例》则明文要求电影禁止有宣扬迷信、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
年,国家广电总局在重申电影审查标准的通知中进一步强调,影片中“夹杂凶杀、暴力、恐怖、鬼怪、灵异等内容”“有过度惊吓恐怖的画面、台词、背景音乐及声音效果”需删改。
在这种严格的审查制度背景下,恐怖片导演、编剧的创作热情被掣肘,鬼怪文化几乎没有搬上大银幕的可能,中国民间文化作为恐怖电影最重要的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挖掘,这是中国恐怖片发展的一个体制性障碍面对这种体制性障碍。
电影导演们担心自己精心拍摄的影片因为不符合审查制度而被禁映封杀,因而畏首畏脚、自我审查;制片人在资恐怖片上更是异常谨慎,害怕血本无归。这就使得国内的恐怖片越来越缺乏创意,更多的是模仿国外的经典恐怖片,然而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这些影片水土不服,达不到预期的恐怖效果,也失去了本土的风格,成为遭人诟病的“山寨品”。
中国观众对恐怖片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同时中国恐怖文化也是渊源深厚,绝不逊于西方,是一座值得挖掘和开拓的深矿。希望中国的导演和编剧能从中挖掘出更好的题材来讲述恐怖故事,创作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恐怖电影。
参考资料:《大众文化产业研究》徐勇;《电影艺术美学散论》陈玉通;《类型承续与观念自觉 中国类型电影的类型分析与理论建构》李简瑷;《集体尖叫:中国恐怖片史话》燕俊;《不一样的颤栗一一美、日、韩三国恐怖电影主题的比较》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