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冒险结局(南极大冒险结局解析)
对于二十世纪之前的人类社会来说,南极洲是一片遥远、孤寂、寒冷的土地。只有那些最勇敢的人才会冒着被冻死的风险选择前往南极洲。
进入到二十世纪后,内燃机的普遍应用让世界各国意识到探索并开发南极洲的机会已经出现了。美国探险家开始将新技术引入到南极探险当中来,希望依靠内燃机技术,摆脱以往探险中对于雪橇犬的依赖。
著名的探险家与物理学教授波尔特就是其中的一员,为此他设计了一辆专门用于南极洲探险的巨大车辆,可以让多个探险队员长时间停留在极寒地区里。
讽刺的是,当探险队真正登上南极洲的那一刻,这辆被寄予厚望的特殊车辆,反而成为了探险队最大的累赘。
一、 美国人为南极探险做的准备
美国最初对南极的探索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自年美国捕鲸船船员踏上南极洲大陆之后,美国政府针对南极洲的探险行动,只限于空中探索与个人行动。
直到年后,美国飞行员与探险家伯德两次探索南极洲,并于年在南极洲西部发现大量煤炭后,美国才重新将目光转回到南极洲,开始尝试进行更大规模的探索活动。
年初,美国政府发起了南极探索项目,准备组织一个包含人、两艘货船的探索团队。其目的是希望在南极东西两个方向建立固定的科考站,以确保美国能够拥有南极洲的主权。
同年4月号,波尔特前往芝加哥,向美国政府展示了他为南极探险所设计的车辆,并向所有人宣告这辆车的名字——南极雪地巡洋舰,代号“企鹅”。
这是一辆长米、宽米、重吨的巨型车辆。动力系统使用了占地面积较小的柴电混合系统,让车辆内部宽敞到足够让五个人住下的同时,还能装载够车组用上一年的物资。
为了让车辆适应南极的恶劣气候,在参考大量探险家的笔记后,波尔特在这辆车上采用很多全新的设计,以应对南极大陆恶劣的环境,增强探险队的生存能力。
首先是为车轮设计了收缩功能,如果探险队需要长期停留在一个地方,那么就可以将车轮收回车体内部,并用发动机的热量加热车轮,这样可以防止由橡胶制成的车轮因低温而开裂。
其次是将发动机散热机构进行修改,让发动机在散热之余,可以为车舱内的探险队员提供暖气。这个设计很成功,在后续探险报告中,探险队员表示车辆正常运转时在车内睡眠,只需要盖一层薄毯子即可。
再次是对悬挂系统的改进,这是波尔特综合以往的考察经历后专门研究的。因为南极大陆上有很多裂缝,如果没有跨越手段的话,就必须绕路或是放弃前进。
全新的加长悬挂系统,加上车身的长度,让车辆可以通过最多五米宽的裂缝,继续探索之旅。
最后是在车顶加装了一个可以容纳一架双翼飞机的固定架。这架飞机不仅可以充当侦查飞机,还可以在车组成员遭受危险时,作为最后的逃生手段。
经过4个月的审查,美国政府对这个设计非常满意,并于同年8月8月,要求芝加哥阿莫尔工程学院开始制造这辆车。最终,两个月的紧张工作,雪地巡洋舰在月下旬完成并通过了试车测试。
接下来,就是要将它运往港口,然后装船送去南极。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这次探险蒙上一层阴影。
二、 出发!前往南极!
年月日,这辆车开始了它的旅程。因为这辆车庞大的体积使得它无法通过铁路运输,所以它要从芝加哥行驶公里前往波士顿,在那里的港口登船前往南极。
雪地巡洋舰刚离开厂房,连芝加哥市区都没出去时,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
雪地巡洋舰全车重吨,配套的柴油机马力不足,理论上的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在实际行驶上根本无法实现。这让很多参与者开始怀疑这辆车能否完成南极探险的任务。
当它艰难地驶出芝加哥市区,准备进入跨州高速公路时,车辆转向系统又发生了故障,导致车辆失控一头撞进了路旁的溪流中。
车组成员不得不花三天时间修复故障,并找来拖车才让这个大家伙回到公路上。
而接下来的麻烦,则来自于好奇的人群,以及雪地巡洋舰过于宽大的车体。米宽的车体,导致它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其他车辆不得不停靠在路旁为它让路。
加上有很多好奇的人前来围观,让交通拥堵变得更加严重。原本五天就能走完的路程,被延长到将近二十天,直到这一年的月日,它才到达目的地——波士顿港。
至此,困难还远远没有结束。结束了煎熬的公路行程,如何运输又成了新问题。负责运输这个大家伙的,是名为“北极星”号的货船,这艘货船甲板宽度只有米,而南极雪地巡洋舰有米长,不管横竖,都没有办法将其装上船。
经过商讨,探险队只能拆除雪地巡洋舰的尾部,然后将它横着放置在货船甲板上,就算是这样,这个大家伙仍然有一部分伸出船外。尽管存在安全隐患,但探险队还是将它运上了船。
月日,北极星号货船出发,一路向南穿过大西洋。这段长达两个月的海上旅程惊险异常。因为此时是大西洋风浪最大的时间。
而北极星号货船,受雪地巡洋舰重量的影响,船身重心非常靠后。使得船只在风浪中摇摆幅度极大,几次差点倾覆。
如果不是货舱中有足够的压舱物使船只保持稳定,那么雪地巡洋舰可能在登上南极洲之前,就因为海难而沉进大西洋了。
三、 没有用的大家伙
经过两个月的颠簸,“北极星”号货船终于在年1月日,到达南极洲鲸鱼湾,开始卸货。为了让雪地巡洋舰能够顺利下船,探险队员与船员一起,用木架子搭了一个坡道。
正当雪地巡洋舰顺着坡道往下走的时候,木板无法承受车身重量,左前轮压碎了木板,车辆立刻开始向左歪斜,几乎要翻倒过去。
随后探险队的一员,同时也是车辆的设计者波尔特上前替换了驾驶员,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将车辆从倾覆的危险中解救出来。而正当所有人都在为此欢呼时,新的情况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雪地巡洋舰冲下坡道然后就停在了雪地上,不管波尔特如何踩油门,车辆都巍然不动。反而随着轮胎不断地旋转,车辆在雪中越陷越深。这个意外发现让探险队全体陷入沉默。
经过检查,所有人都认为是轮胎本身的问题。雪地巡洋舰的轮胎是为沼泽地面设计的无胎面轮胎,光滑的轮胎外表在雪地上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抓地力与牵引力。
为了继续行动,探险队尝试很多种方法,包括为轮胎安装防滑链条,将两个备用轮胎连接到前轮上增加重量与抓地力,都无法生效,反而因为不断加大的重量,让这个大家伙在雪中越埋越深。
因为无法开动,雪地巡洋舰在登陆最初的几个周内,都只能作为固定站点使用。为了让这辆车尽快恢复运作,作为设计者的波尔特,只能呆在驾驶舱内不断地尝试开动这辆车。
随后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出现了,波尔特发现唯一能让这辆车开动的方式,是倒着开。
受车身重量分布影响,四轮驱动的雪地巡洋舰在正常行驶时,车身重量都压在了前轮上,导致轮胎陷入雪中。
倒车行驶的话,载重较轻的后轮,反而可以提供更大的牵引力,从而使车辆得以开动。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这辆雪地巡洋舰只能以较慢的倒车速度“前进”,为探险队运输物资与人员。
不过这种“新颖”的行驶方式,并没有为探险队接下来的行动提供太多的助力。因为开动后,雪地巡洋舰另一个设计上的错误也凸显出来,那就是车辆的发动机随时可能熄火。
雪地巡洋舰的动力系统采用的是柴电混合系统,其使用的柴油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下会凝固。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雪地巡洋舰的发动机需要一直保持高功率运转,用发动机的热量使柴油一直保持在液态。
而探险队是带着科考任务的,随时停下记录周边环境或是取样是常态。于是车组成员只能专门分出一个人来,时刻注意发动机的情况,一旦熄火立刻尝试重新发动,并且呼叫其他车组成员帮忙。
如果发动机熄火时间太长,那么车组成员就只能在发动机下方,通过火焰喷枪或是弄一个柴火堆给发动机升温,然后立刻发动才能让雪地巡洋舰重新恢复移动能力。
几乎所有的探险队员都对这辆车的情况表示遗憾,他们认为这辆车的内部结构设计非常好,尤其是保温与运载量这两个方面。反过来说,它只能倒车慢速行驶,并且随时可能熄火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
尤其是熄火,这对于停留在外面的探险队员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如果没有车辆发动机提供的电力和暖气,探险队员很容易被冻死在南极大陆上。
年月日,一场大雪过后。雪地巡洋舰被大雪掩埋,探险队员不论如何操作都无法移动,这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制造并运输来的车辆,从此就只能当做固定科考站来使用。
为了填补运输能力上的空缺,探险队不得不重新启用雪橇作为运输和移动工具,探索进度被严重拖慢了。而这时,距离雪地巡洋舰登陆南极大陆,只经过不到1年的时间。
两个月后,随着二战愈演愈烈,对南极的一切科考探索项目都被美国政府取消,所有队员均被召回美国。这辆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雪地巡洋舰,就这么被抛弃在了南极大陆上,任由冰雪将其覆盖。
四、 雪地巡洋舰的结局
二战结束后,美国重新开始重视起对南极洲的开发,并在年正式提出美国海军南极发展计划,准备在南极建立固定研究站。美国为此专门组织一支包括人、艘船和架飞机的特遣队。
这支特遣队将分东西两个方向,登陆南极洲。其中西侧的特遣队在深入内陆的过程中发现了被遗弃的雪地巡洋舰。对其进行检查后,发现只要加注柴油并修补轮胎,就能让雪地巡洋舰恢复正常。
不过特遣队此时拥有更加优秀的装备,所以他们并没有带走这个大家伙,只是对它做了检查并记录位置,并在原地树立起了一个数米高的杆子作为地标后,就将它再度遗弃。
年,一支由国际科研机构组织的探险队,再一次发现雪地巡洋舰的身影。奇怪的是它并没有在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出现在被废弃的美洲3号基地周围。
此时的雪地巡洋舰被七米的积雪覆盖,探险队是靠着一个竖立在外的长杆子才发现它的踪迹。在用推土机清理掉积雪后,探险队发现车内依旧散落着当年被遗弃的香烟与文件。
这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雪地巡洋舰了,年后到达的探索队再也没有找到这辆车。人们怀疑是某个国家的探险队将它带走了,或是因为冰面断裂,整个车都沉进了海中。
为了纪念这辆雪地巡洋舰,当年制造它的芝加哥工厂在旧照片上,通过技术手段将新一代的雪地巡洋舰放入旧照片中,让两代雪地巡洋舰同屏出现,以作为纪念。
不论过程如何,这辆雪地巡洋舰都是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它的出现证明了这类大型设备的价值。在二战之后,每个国家都会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为探险队装备类似的大型设备,以确保科考行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