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电视剧免费观看(大风歌电视剧免费观看薄夫人打儿子是哪集)
孙埠风华
邢少山
涓涓漫流的水阳江是你飘逸的长发;绵亘悠挺拔的山陵是你硬朗的脊梁。你有广袤的土地,你有青石铺成的老街,你有勤劳勇敢的劳动者。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你还有很多很多......在这块土地上,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落雨惊风;在这块土地上,历史的激浪翻卷着滔滔的洪流;在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孙埠人用自己坚实的背膀及勤劳的双手耕耘、开拓、奋进。他们生生不息,掌握着自己的命运,繁延昌盛,这就是宣州区的首镇孙埠镇。孙埠镇位于水阳江与华阳河的交汇处,是市区东面平原的中心地带。铁路、国道、省道、水阳江,穿境而过,川流不息;商贾、过客、物流、人流,你来我往,热闹非凡。孙埠人上知天闻,下晓地理,经风雨,见世面,思想活跃,思路开拓。几千年来,孙埠镇风华历历,长歌不息。“宣城要想富,先看孙家埠……”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孙埠镇的一种期待,想让他做改革开放的带头人。所幸,孙埠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把改革开放的浪头掀成了轩然大波,而且“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改革开放一露曙光,孙埠人首先成为“二道贩子”,他们把山货与水货南北调换,从中获利。连家中兴的小菜、鸡鸭鹅蛋,都能拿到集市上去卖,他们“资本主义尾巴”拖得很长。时隔不久,镇里的个体户如雨后春笋,又一个个冒出来。一些家庭作坊繁衍而生,四处点火,八处冒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糟、糕、糖、面,作坊繁衍;砻、油、酱、水作,重新运作,一时个体户闹得全省闻名。由于手工作坊的兴起,又引来四乡八邻、趋之若鹜的小商小贩。在这种热闹非凡的经营中,孙埠一些人渐渐有了自己的收入,开始是收硬币,后来越来越多,有人家干脆用七箩缸装钱,积聚资本。渐渐一些人居然成为“万元户”。这些万元户,还想冒富,又居然请忙工,他不是一人凭力气争钱,而是让更多的人为他获取财富,这时也没有人给他们戴上“剥削”的帽子。后来,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居然做成一种产业。人们都还记得,当时的孙埠皮鞋,开始就是个体户,然而这个体越来越多,做成了孙埠的特色产业。孙埠皮鞋不但在孙埠、宣城消售,而且还卖到了上海,甚至被上海换个牌子,成了名牌产品。传说一个皮匠到上海出差,给自己老婆买回一双时髦皮鞋,拿回家老婆一看,竟是自家的产品,皮匠说:“怪不得我看了眼熟哩!”孙埠皮匠修皮鞋,不但能换跟、缩小,还能换底、扩大,手艺真的做到家了。孙埠的黄酒、蹄膀,曾打入中国黄酒的老家绍兴与周庄。由于许多产业渐渐做大,慢慢地孙埠人有人成了“大佬”。我们小时候,就听有人称有钱的孙埠人为“孙家埠的大佬”,那时,他们是在我们圩区做竹木柴炭的生意而发大财的。现在,这些生意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孙埠人跟上时代步伐,用商贸、产业嫌大钱。据说,宣城街上的富户,几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孙家埠人。有人也许要问,孙埠人为什么能首先发家致富,我想,这是缘于他们能审时度势,思想活跃,富有开拓和创造精神。而这种精神从哪里来的呢,我倒认为,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结累,而与孙埠这块土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如果说历史文化根基,可以上溯到几千年,或更久远些。孙埠镇历史久远,从现在孙埠发现的大量石器和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推算,至少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它可以佐证这里曾是周、吴、楚文化的交融地。据说,孙埠镇最初叫乌沙埂,是临水阳江住着几户渔民的小村落。当时村南住一姓孙的人家,为方便行人,在渔村开了一个店铺,后来人们称这小村落为孙家铺。由于孙家铺下面一段河道水深而缓,因此过往船只、排筏日益增多,孙家铺也就逐渐成了竹木、粮食的停靠点。客商利用舟楫之便,将上海、南京等地的洋油、洋火、洋布等商品顺便带来,以满足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这样这里渐渐成了宣州以东的日杂、百货批发中心。埠者,“谓主舶客商买卖货物也。”(《篇海类编》)后来,靠水运发展起来的孙家铺就改为“孙家埠”了。孙埠镇还留下一条老街。漫步老街,青石板路,白墙黛瓦,槽门花窗,古色古香,保存着明清建筑的风格,至今街上仍有竹木商铺、为昌木梳、剃发铺等等。街道虽然很寂寥,三三两两的老人依坐,似乎在叙述着历史苍桑。孙埠还有上孙街、湖北街、解放街、下街头、马渡口等,旧街道狭窄,显得拥挤,但它们和老街一起,它们曾是昔日繁华的见证。见证孙埠苍桑的还有“德政陂”。以前的孙埠常闹水灾,为了消除水患,据《宁国府志·大事附》记载,唐代大历二年(年),宣州观察使陈少游筑德政陂。《唐书·地理志》载:陂在城东六十里。即今笪岳坝(佟公坝)。这是宣城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此项水利工程一千多年来历经多次维修,至今乃灌溉农田数万亩,仍能为孙埠等下游4个乡镇的居民生产生活供水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放后孙埠人又修了佟公坝。后来,倒是港口湾水库的修建彻底解决了水阳江的水患,使得孙埠的三万多亩良田旱涝保收,真正成为宣州东平原的大粮仓。孙埠的这些历史工程足以说明在久激烈的剧变与动荡中生存下来,他们生存的方式及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与精神。然而,翻开孙埠的整个历史,更令人钦佩还有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及与敌人的斗争中,更表现孙埠人的顽强与牺牲精神。因为孙埠靠水近岸,商贸活跃,孙埠不但是商业中心,也成了军家必争之地。清前期,孙家埠为县军事防务重地。光绪十四年()孙埠建镇,取名永宁镇,希望永久太平。咸丰年间,孙埠为乡辖孙埠团。年,中国共产党率先在孙埠秘密组建了宣城特别支部,瞒过敌人的监视,年,宣城抗日游击队首先在孙埠茶花岭诞生,曾与敌人作殊死的战丰。这些不但有地域形成的原因,更是孙埠人思想先进,敢为人先的表现,也反映出孙埠人的勇气、先导和胆识。这也是由于孙埠镇这个地域,促使了人员、文化、的融合,能兼收并蓄,让孙埠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乡镇,给了人们许多活动的空间。孙埠镇相对来说,比别的集镇显得开放与包融一些,长期以来,这也慢慢帮助孙埠人铸就了自己的性格,我总感到孙埠人比较“豪爽、大气、乐观、奋进”。在孙埠人们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黄酒好喝,然而不轻易上头;蹄膀好吃,也不太腻人。朋友见面,这样显得无拘无束,亲热坦诚。孙埠人讲义气,助人为乐,你要找他,他还搭上三朋四友,总能给你帮个忙。我在宣港路口,吃过孙埠明哥的手擀面。面筋道、柔润、爽口,这种面保持了原始传统的做法。我和他闲谈,他告诉我,别的地方也有人擀手擀面,但孙埠人居多。我就联想,孙埠的手擀面是不是能体现孙埠人的性格呢。因为手擀面全凭出体力出活,但它又要耐心与用心,一点点完成,这个过程是不是可以表现孙埠人强捍与细腻。据说,小伙与孙埠姑娘谈恋爱,一诺千金,不能返悔。要返悔的话,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哈哈。我这里说的孙埠的人文、地缘,只是一些小花絮,但无论怎样,孙埠是有文化底蕴的,不信,我们还可以走出孙埠本镇外,到乡下去看看。我曾到过嵇村。嵇村一百多户人家,却溪流潺潺、古木参天、两座古桥(龟背桥)。村古前桥,据《宣城县志》记载:“建于盛唐,依山筑溪而居,与茶花岭相对。”村中的龟背桥,“建于清道光乙酉年(年)”它的桥墩是用方石垒成的菱形柱石,桥面似龟背飞虹而过。下有水流冲击着菱形的桥墩,刀削而去。我们在村沿着溪流溯水而上。夏日,我们走进村时,一路上黄花满地,流水潺潺,水清亮见底,水边竟有妇女淘米、洗菜、拉家常;冰凉沁润。当我们踏上第三阶梯,两棵参天古树迎面而立,茂密的树冠,像两把巨伞覆盖着着溪流。现在村里又建文化碑廊、拥军亭、农村大舞台等。孙埠的正兴村,清沿袭明朝的乡都里制时就有正兴里,咸丰年间为正兴团,民国时又改称正兴保,“正兴村”这个名字久用不衰。村里有谭家大院,此一姓谭的考上清武官所建,他还修一练兵场,即现在的跑马埂。年,太平军驻扎谭家大院,在跑马埂练过军马。还有三道桥,奇怪的是三桥之间有两棵参天枫树,后毁。稽亭岭西,张家湾小河上有一座大拱桥,石栏、单孔,叫“张家桥”,村由桥名名。张家桥它富有包融性,有许多小村落。相传以前文武两状元,余姓武官,埋缸口,藏三十六计锦囊,开合府门时,嗡嗡作响,传至数里,如千军操练。余姓武官,心生嫉妒,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金碧辉煌,如金殿朝拜。朝廷发觉,疑两人皆有反心,拟满门抄斩。孟家孙子装扮成乞丐,在仆人庇护下蒙混外逃。现在张桥花园村址,就是当年孟文官的花园所在地。孙埠古时有个阮村,盛产木瓜,献于皇上,被他为“木瓜丞相”,还专门为之修了蔡村直达阮村的大道,以便进献木瓜。张桥自古产雪梨,闻名遐迩,古也为朝廷贡品,《宣城县志》:“宋嘉定志载:乳梨(雪梨)出宣州,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产孟村者佳。”孟村即今天张桥一带,清康熙年间文人沈泌著有雪梨谣:花开春月霏琼雪,实结秋深类萍实 花开春月霏琼雪,实结秋深类萍实。 畴曩曾同橘柚色,绣衣抗言北供绝。 裹以桐箬承以筐,阑宵幞被干取防。幸匪炎方荔枝比,飞递不扰红尘忙。”这些史实与传说,从另一个侧面,呈现孙埠的历历风华。啊,茶花岭上的白云,如慈母抚摩着孙埠的脸颊;涓涓流淌的水阳江水,滋润着孙埠广袤的大地;斑驳的老街,留着历史的跫音与苍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流,挤出了一片片天空与辉煌。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孙埠的发展,给了人们满意的答卷。他们把“流通”视为孙埠之魂,过去人们曾说:“宁国要想富,先治家埠。”开始我不解,心想,你宁国人富不富,跟我们孙埠有什么关系?后来才知道,过去孙埠是宁国的门户,宁国的山货要运出来与孙埠的交通治安有很大关系。现在宁国富了,已上了百强县市,除了宁国人自己的努力外,你也总要感谢一下我们孙埠人吧。现在,我们孙埠镇也发展起来了,它从老街蜕变出来,宽阔的街道在国道两侧,孙埠抓住流通这个主线,政府运作,全民参与,大兴土木,兴建了皖东南最大木材交易市场,木竹深加工产业闻名遐迩。孙埠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园区内车水马龙,厂房比肩,车轮滚滚。景丰粮油、华栋家禽、兴胜木工皆成骨干;皖宁耐磨、宏峰铝业、永健机械领为龙头。企业羽丰,经济腾飞,亿万乡镇的牌子挂在她胸前已很有些年头。孙埠镇打造东南粮仓,平川稻浪,一片苍黄,阡陌极舒,四季盈仓。 糯稻、早熟梨,多种经营;烟草、果蔬,玉叶千行。发展特色产业,千古良方美名扬。文化娱乐,承载文明。龙船花灯,让民开心;秧歌锣鼓,笙箫八音。产业强镇、商贸活镇、文化兴镇、旅游亮镇。为了增加经济、文化的厚度,镇政府近年在河边修建了一个能容纳多人观看的水阳江龙舟大看台。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在这里举行龙舟比赛,镇上四、五里路长的河堤上被挤得水泄不通。孙埠街道,虽人声鼎沸,但秩序井然;晚上华灯齐放,璀璨夺目。有空了,不妨你也走一遭。如今已迈入新时代,坚持创新,脱贫攻坚, 富镇强民,实践新理论,盛世共筑中国梦,看全镇5万英雄,扬鞭策马,高歌猛进。孙埠己获省重点建设发展建制,打造宣城农村“第一镇”、全省“百镇千村”示范镇。小镇活脱繁花发,又绿江南正是春。跨峥嵘岁月,奔锦绣前程,它也不亏为我们宣州的首镇。